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

故地重遊:大溪


桃園大溪青山綠水環繞,古名大嵙崁,清光緒時,劉銘傳在此設撫墾總局,大溪成為和山區的物資交換重地。當時大溪是個內陸港,從淡水、艋舺、大稻埕沿河而來的船隻,可說是檣帆如林,穿梭不息,所以「嵙津帆影」的美景,自古聞名。

因水運便利,山區逐漸開發,樟腦產業興盛,加上平地區域之稻米、茶葉蓬勃發展,商賈畢集,大溪老街之發展輪廓大致形成,繁榮因為貿易,風華歸於大溪,因而工匠聚集,華屋連雲。


日據時期,煤礦開採,成為大溪之新興產業。大正元年(1912),啟動街區改正計畫,拓寬道路與增設騎樓,形塑華麗精美之牌樓立面。立面牌樓,為顯貴富,都以巴洛克風格建造,而融入漢文化的吉祥圖案,如蝙蝠,柿子,花瓶,几案,戟磬…等等,寓意深遠,形成東西文化之大結合,極有特色。

 

大溪是淡水河流域最內陸的河港,大正6年(1917)桃園大圳自大漢溪引水灌溉,大漢溪因而水深急降,水位不足,河運潰退,再因為輕便軌道、鐵路及公路開發,貨運集散功能消失,大溪這個老城鎮,逐漸被歷史的塵埃淹沒,伴隨稻米、樟腦、茶葉、煤礦、河運之漸漸消失,大溪被遺忘在角落裡。


後來,因為北部橫貫公路通車,慈湖和石門水庫開放觀光,大溪才又生機勃發起來。當地居民順勢發起「大溪之寶」街屋立面保存運動,老街居民都支持維繫老街歷史文化風貌。在居民共同努力下,留下了美麗的古厝立面,老街道和友善的騎樓亭子腳,形成美麗的大溪老街。

1 則留言: